从上海举地材展盛况 看体育场地地材发展
一进入3月份之后,和健身行业一样,体育场馆营造行业也进入到了展会高峰期,不论是人造草、预制型跑道、PVC、硅PU,还是看台座椅系统等,这些进出口产值加起来上百亿元规模的各细分市场的参展企业,总是会成为各个相关展会炙手可热的参展企业。
在这两日于上海举办的地材展上,体育地材的展区体量远不及商业地材,只是14个展馆中的1个,接近1万平米,规模是体博会场馆营造展区约1/3的规模。郭超告诉我,这些体育地材类的参展企业,也都是体博会上的参展商,在体博会上的投入和其他展会的平均投入比是68:32——这证明我们尚且处在一个安全的“临界点”上。
即使参加了上海地材展,但体育地材各个领军企业的老板们也在盘算着,这次参展只是一次针对外贸客户的预热,接下来的5月,到福州集中精力参加即将到来的更为专业、内销效果更好的2015体博会,才是他们的主战场——未来可以预期的内销市场,将随着各种利好政策的逐步释放,扩容5-10倍的增量。
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派了副总来,“这里换300张名片,只有30张是有效的、值得后续跟进的;而在体博会上换300张名片,有150张是有效的。而且,体博会还有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可谓群贤毕至。”副总们又纷纷告诉我们,只有一年一度的体博会,是他们老板最为依仗的展示和推广平台,老板们才会亲自“坐镇”——毕竟时间对于老板们来说,是最大的成本。
“要不要所有的展会都参加?我本人要不要都去?去,能得到什么;不去,又会失去什么?另外,去了那里,我该对客户,对媒体都讲些什么?……”早在去年年底,当我和郭超以“赶去救火般”一天3家企业的节奏进行走访调研时,这是很多老板向我们提出的困惑。
一家跟随体博会十一年的“死忠级”的参展企业问我,在体博会上,他们打算把这一年该讲的营销战略、该展示的新产品都重磅呈现出来——但是在像上海地材展这样的展会这里,除了聘请一位接待外商的翻译,展位进行简装,运输少量产品过来之后,我们又该对我们的受众、同行业们传递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
难道是对这个展会的服务过于“德国式呆板”的抱怨?任何展会,好像都会有让你不爽的地方。或者是对场馆营造业未来形势的看法和分析?有的地方,好像总是不言自明。还是讲对自己行业和企业的看法?好象也没有什么可以讲的。那么,讲什么呢?讲上海这几天的天气不错、没下雨吗?
展商们如此这般的尴尬,其实是可以复盘的:
十四到十五年前,应该是在2001年左右,那也是体育场馆营造行业在中国刚刚勃兴的时候,一切都好象日新月异的样子——企业家们只要敢于生产出来产品,就不愁卖不掉,因此捞到“第一桶金”的他们,聚在一起就特别有脱胎换骨的自豪感和“人在江湖漂”的惺惺相惜,特别有话说,也特别敢说话——回头你去翻翻布满灰尘的那时的《中国体育报》,整版内容尽是的高瞻远瞩的气势,和嬉笑怒骂的魂魄。
六七年前,那个特殊的2008年,是国内场馆营造行业发展的一个风水岭和黄金期。一大部分现有的体育企业,借奥运行情,不断做大做强。随着国际大环境的不景气,竞争也加剧了,这些企业经历了发展中的震荡、调整,逐步走向正规发展的道路。
而回视过去的2-3年,时而在中国,时而在欧美,感受到科技和全球经济就在最近几年内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变化,展商之间、经销商之间、展商和经销商之间也都在不同市场进行着残酷的博弈。而活在当下,无论是这个行业曾经耸动的价格战,还是企业们一度集体对自主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具、新工艺的追求,这个行业似乎符合一个“疯狂追赶型”的发展逻辑。
当前的体育场馆营造业的“天下大势”,实际上是4-5个生产原理和营销通路几乎完全不同细分行业构成,需要区隔分析,我们有时真的难以看懂,有时看起来又像是一座“孤岛”,似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危机。正如东兴塑胶的销售总经理马革军所说,“其实国内市场就已经足够庞大了,立足国内,占据10%以上的份额——就足以抵得上去全世界其他的国家开拓市场,所能得到的理论上的成果。”
因此,面对上海地材展这样的外贸目的型展会,企业也实在也找不到开口说话的切入点,以及提笔写传播稿件的“开场白”——因为现在暗藏的机会和隐藏的危机都在厂门外。
回到展馆里。当你进入展馆信手拍照,被微信朋友圈看到照片后形容成进入“一片绿海”时,你会感觉到,受到国家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政策的利好,先赚钱的体育用品细分行业必定首先是且唯独是场馆营造业——有了场地,才有可以依赖的、承载后续巨大消费潜力的载体。
那么接下来你还要问,场馆营造业先赚钱的细分行业又是谁?这是个问题。要在2年内尽快上马的2万所足球学校对应的人造草市场,又会是先赚钱的部分吗?“中短期看,人造草的市场在近几年之内,会保持着其他几个类别无可比拟的份额。”比赛看台座椅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深圳领先的总经理周云翔认同这样的推论。
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写的《经济成长的五个阶段》著作中论述道,“当社会的整体经济规模达到或快要达到成熟阶段时,第五阶段的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前奏,是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目标:就是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超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范围,提供耐用品和其他服务——这可以增加广义的国家民众福利。在此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主导部门,势必就要将政策的注意力转到了耐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上。因此,即便从对体育用品行业六大细分门类做排除法的角度——高消费时代到来前,比健身业先赚大钱的,必定属于耐用消费品的场馆营造行业。
七年前“怎么样才能给企业续命,使得企业寿命才能经久不衰?”在中国的财经界的很多高端论坛上,这样的问题曾经被一轮一轮地拿来探讨过。联想的总裁柳传志,退休前还写过一本名为《基业长青》的书,一时大卖600万册,成为很多年轻企业家的创业励志书籍必读本。
只是我们的参展企业心中有此设问者——他们中的大多,来这里参展,和削尖脑袋、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在体博会各个展区的主通道位置展示自己的心情是一样的,他们何尝不是无时不刻地希望得到一种新的“续命”机会的可能?
在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的那本轰动一时的《寻找卓越》的书里,为了揭开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深入调研了数百家“卓越”的企业的样本,并试图找出这些企业的“不死秘籍”共性,提炼出了八项规律的32字原则: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也许你会说,在中国,也许共同的答案还要加上8个字——老板英明,听天由命。此外,在一个复杂而动荡的商业世界里,改变,也是我们可以信仰的商业哲学。答案只能大抵如此了。
就像斯蒂格勒说过的,历史的演变是缓慢的,商业的变迁历史更像是不同阶段的断层构成的。尽管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得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呈指数型的品类增长,但是,决定商业历史变迁的,和人类文明进化的原理一样,仍然依赖于“海面下的潜流”——商业机制在短期内是难以变动的,商业思想和商业伦理的成长,则会跨越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结尾的时候,心情其实是极其低落的,也找不到让此文读起来畅通连贯的逻辑和思维噱头。因为在这个展馆里,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忽然能让我闻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味道:和大多数业内人士预期的场馆营造业全面进入的品牌塑造时代,以及行业剧烈价格战的时代将同时到来,构成商业逻辑的悖论的这两条平行线,也许将同时会出现在2015年-2016年——渠道的“巷战式搏杀”,或许就要提前来临。
这个时候,伴随着差异化定位的“续命机会”到底在哪里?5月8日幕启福州的2015体博会,将会初见端倪。
- 上一篇:湖北投资30亿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2015/3/30
- 下一篇:育才幼儿园环保塑胶拼装地板工程完成铺设 2015/3/29